秦始皇统治时期,刘邦因私释囚徒而避难芒砀山间。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后,刘邦方才出山响应,投身于反秦大业。历经四年鏖战,他与诸侯并肩推翻秦朝,又耗时三载,力挫项羽,终成一统天下之大业。
隋炀帝统治时期,天下动荡,李渊趁机自晋阳起兵。短短三月间,他便挥师挺进关中。待隋炀帝遇害的消息传来未久,亦即三月之后,李渊便登基为帝,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当李渊稳坐长安之时,李世民已为他征服大半疆土,李靖亦助力夺得半壁天下。自李渊揭竿而起,至大唐基本一统,不过短短七载光阴。
自189年挥师讨伐董卓起,曹操的征途拉开序幕。历经18载春秋,至207年,他接连战胜刘备、袁术、陈宫、吕布及袁绍父子,成功将中国北方纳入麾下,一统北疆。
赤壁之战成为曹操命运的转折点,此役中,他被孙权与刘备联军挫败,错失了统一中原的良机。自此,曹操战略转趋谨慎,即便在占领汉中后,面对夺取益州的黄金时机,亦未能果断出击,终致良机错失。
曹操穷其毕生之力,历经三十一载春秋,却始终未能将天下归一。
刘邦与李渊何以仅用七年便一统天下,反观曹操,耗尽三十一载光阴,却仅能将北方纳入囊中?这其中缘由,着实耐人寻味。
三大缘由如下:
谈及曹操,首要关注的是他个人的能力局限。
军事乃政治之延伸,一切军事纷争归根结底为政治博弈。问鼎天下,实力至关重要。相较于刘邦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,曹操的能力显然逊色不少。
在我看来,刘邦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与高超的识人用人之术,在浩瀚的封建帝王之中,堪称无人能及的翘楚,位居榜首。
以毛泽东主席的言辞而言,刘邦堪称封建帝王中的翘楚,其智谋与成就无人能及,位居众皇之首。
刘邦之强,在于其超群的政治手腕与慧眼识人的本领。项羽则是千载难逢的军事奇才,即便是军事天才韩信,也难以与项羽匹敌,甘拜下风。
面对强敌项羽,刘邦采取了新策略:前线直接交锋,后方扰乱粮草,另辟战场分敌力,同时结交盟友,离间项羽的支持者,以此步步为营,最终战胜了项羽。
身为君主,关键在于善用贤才。论及征战,刘邦有兵仙韩信为将;谈及智谋,武庙副祭张良为其军师;说到后勤,则有萧何保障粮草充足。刘邦无需事事亲为,仅凭这三位能人,便足以稳坐江山。
刘邦身先士卒,却更擅驭人之道,深谙团队协作之精髓。他麾下的队伍,堪称华夏封建初期最卓越的团队。刘邦的胜利,实则团队力量的彰显,是其团队协同作战的辉煌成果。
再强大之人亦难独揽乾坤,群策群力方显威能。为君之道,在于奖惩分明。观刘邦,建国之初,册封七位异姓王及一百四十三位列侯,深知个人之力不及众人之智。
与刘邦相异,李渊之才不显得那般卓越,但他的福泽在于拥有一位杰出的儿子——李世民。李世民在治国用人上的手腕,虽不敢妄言超越刘邦,却也相去不甚远。
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才华堪称历史一绝,正如毛主席所言,若论封建帝王的军事才能,李世民若居第二,恐无人敢当第一,其卓越的战略眼光与指挥艺术,确实令人叹为观止。
于隋朝末年烽火连天之时,李世民的军事才华犹如明珠璀璨,无人能及。陇右的薛举、薛仁杲父子,以及宋金刚、刘武周、窦建德、王世充、刘黑闼等一众豪杰,皆在李世民的智勇之下纷纷落败。
李世民自陇西起兵,横扫河东,继而征服中原与河北,将广袤的中原大地纳入囊中。与此同时,李靖南下长江之南,平定诸地。两人携手,共同奠定了唐朝的辽阔版图,实现了天下的一统。
李世民不仅军事才能出众,麾下文臣武将亦是才华横溢,诸如十八学士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,皆为翘楚。历朝开国皇帝,哪位不是依靠一班功臣良将,共筑千秋伟业。
刘秀麾下汇聚云台二十八杰,他深知封赏功臣乃稳固江山之要策。吝啬于此,无疑为征服天下设障,恰如韩信所评,项羽之仁,不过妇人之见,终难成就霸业。
相较而言,曹操在政治手腕、识人用人及军事指挥上的造诣,于封建帝王之中不过居于中游,难及上乘之境。
曹操在政治手腕上显露诸多瑕疵,诸如肆意屠城、斩杀降卒之举,纵观历史长河,那些成就一统霸业的君主,鲜少有依赖此等残忍手段达成天下归心的。
曹操挥师徐州,所到之城,皆行屠戮,致使城邑荒芜,人烟稀少。若城池落入其手,便成了他的领地,城中子民亦成其治下。然屠城何益?城池虽占,却仅剩空壳,民心尽失,所得不过一座寂寂空城罢了。
当关羽挥师北伐之际,宛城突发变故,守将侯音联同卫开掀起叛乱。征南将军曹仁迅速出兵,平息了这场动荡,却不幸再次下令屠城。宛城本已归属曹操麾下,此举无异于在自家地盘上残害无辜百姓,何其痛心!
我着实不解曹操何以借屠城之策震慑敌军?倘若屠城变为常态,守城之士岂不誓死捍卫,届时城池岂不愈发固若金汤,难以攻克?
官渡之战尘埃落定,袁绍麾下数万将士屈膝降曹,却惨遭曹操活埋,此行径被视为不祥之兆,犹如古之杀降。昔日李广亦曾扼腕痛惜屠戮降卒,世人甚至以此为据,认为李广未能封侯,实乃杀降所致。
最为不仁之举,莫过于诛戮降卒,此乃将军未能封侯之缘由所在。
白起、项羽、李广,皆因诛降而遭厄运。曹操亦步后尘,屠降致北方民心离散。尽管他力挫袁绍,却仍耗时七年,方平其子嗣,一统河北之地。
曹操仅用年余便击败了袁绍,然而,对抗袁氏子嗣却耗时七载。那些被曹操无情坑杀的袁绍士兵,皆源自北方黎民。这或许正是曹操在北方难以赢得民心的缘由。
曹操素有斩名士之习,边让、陈宫、许攸、崔琰、孔融、杨修、周不疑等一代英才,皆命丧其手。诚然,彼等或有瑕疵,然非杀不可乎?此等行径,引人深思。
曹操若能效仿刘邦之度量,纳雍齿为侯并保其善终,方显大气。要知道,雍齿曾是刘邦心头之恨,刘邦却能如此宽宏,曹操实应借鉴此番胸襟。
在政治舞台上,曹操虽未能消除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带来的负面影响,但这并非关键。假若曹操能一统江山,汉献帝迟早会让出皇位,禅位于他,此乃大势所趋。
常闻曹操唯才是举,然观其所用之辈,如荀彧、荀攸、郭嘉、戏志才、程昱、陈群、司马懿等,皆为名门之后,未见寒门之士。反观司马懿,却提拔了出身卑微、连寒门都算不上的邓艾,实为难得。
曹操麾下多为显赫世家的子弟,他标榜的唯才是举,实则不过是笼络人心的门面话。在这些重用之人中,寒门之士寥寥无几,贵族血统几乎成了唯一的入场券。
在军事领域,曹操唯独对曹氏与夏侯氏亲族深信不疑,他们牢牢把握着曹魏集团的军事大权。外姓将领纵有通天本领,也难越五子良将之界,而这五子良将,皆是曹氏与夏侯氏麾下的得力辅佐。
譬如张辽、张郃,其才能未必逊于夏侯渊,然张郃常为夏侯渊副手。又如合肥之战前,张辽、李典、乐进共守合肥,三者职位相当,无主将之分,曹操求稳,使之相互牵制,此即曹操驭人之术也。
瞧瞧刘邦的用人之道,韩信空有满腹谋略,未尝实战,仅凭三寸不烂之舌,竟能拜为大将,独掌兵权。这般信任放手,在曹操麾下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善用人才,需搭建适宜舞台以展其能。曹操亲征沙场,兵权紧握不放,致使能够独立领兵之将寥寥无几,实为惜才未尽其用也。
曹操在军事上的抉择,常令众人费解。为何平定袁绍之子竟耗时七年?莫非是麾下部将率偏师之力,尚不足以成此大业?这其中缘由,着实耐人寻味。
赤壁之战时,曹操匆忙于据荆州两三月间起兵,刘备遁入夏口,曹操竟未穷追,转而攻取唾手可得的江陵城。江陵本是囊中之物,而刘备这位心头大敌,曹操却半途而废,未将其彻底根除。
曹操趁刘备不在汉中,而是在荆州与孙权争夺地盘之时,获得了攻占汉中的良机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他并未抓住这一绝佳时机,最终选择了放弃进攻汉中。
曹操之所以如此行事,乃是忧虑汉献帝朝廷会为其添乱,致使其后方缺乏得力臂助。反观刘裕北伐,之所以能直抵关中,全赖其后方有刘穆之这一坚实后盾,稳守基业。
曹操又如何?缺乏如此得力的臂膀,虽有荀彧在侧,其政治见解却与己相左。这无疑是曹操的软肋:识人不明,政见不合,加之军事才能平平,试问,他又凭何一统这天下呢?
二、论世间大局。
在刘邦与李渊的时代,有一个相似之处:那便是世间豪杰纷纷揭竿而起,共同反抗前一个王朝的统治,掀起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抗争浪潮。
秦末之时,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纷纷反抗秦朝暴政,仅仅三年,秦朝便土崩瓦解。随后,诸侯群雄逐鹿,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战,胜者即可问鼎中原,一统天下。
隋末之际,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隋朝已形同虚设,摇摇欲坠。诸侯群雄逐鹿,战祸连绵。最终,李渊力挫群雄,一统天下,终结了纷扰的时局。
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,尽管黄巾之乱一度风起云涌,却终究被平息,随之而来的地方割据让一统天下变得尤为艰难。这种局面与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颇为相似,各地势力盘踞,难以有人能够一统全局。
历史上有个现象颇为显著:每当各界势力纷纷起兵反抗前朝之时,往往预示着新势力的统一大局已定,诸如秦末之乱、新莽覆灭、隋朝动荡、元朝末年等时期,皆是如此。
在东汉末与唐末之时,若中央政权名存实亡,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,那么要实现天下的统一便显得尤为艰难。
为何割据一方者难以聚合归一,反倒是那些群策群力反抗旧朝的力量易于一统天下?这背后的缘由耐人寻味。
答案显而易见,根源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。
东汉末年,群雄割据,皆倚重地方势力。如孙权家族,三代深耕江东,根基稳固;袁绍虽败于曹操,然袁氏余威犹存,竟耗时七年方得彻底清除。这些地方因素,成为他们割据一方的重要支撑。
曹操历经几许七载春秋?他欲一统江山的艰难险阻,较之刘邦、李渊,犹有过之而无不及,这或许正是他未能成就天下一统宏图的一大缘由。
在历史长河中,往往是时代铸就了杰出人物,而非英雄能够轻易塑造时代。英雄的身影,多是在既定的潮流中闪耀,鲜少能扭转乾坤,独力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篇章。
三、论士族之困局。
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,三大政权皆非出身显赫豪族。曹操一族,尽管先辈曾任官职,却难逃宦官后代的负面标签,这一污点长久伴随,使得曹操的出身背景颇为微妙,充满了无奈与尴尬。
刘备虽身为皇族之后,却与那些如刘表、刘璋般权势显赫的同宗大相径庭,他的境遇颇为落魄,不过是一名没落的皇族成员罢了。
谈及孙权,他非但无缘寒门之列,仅是出身于平凡的百姓之家,毫无显赫背景可言。
在汉末时期,豪强士族本欲以袁绍为领袖之旗帜,然而,袁绍不幸被曹操所挫败,错失了这一历史契机,其代言人之位也随之旁落。
彼时,掌控豪门士族者,方能问鼎天下。然曹操、刘备、孙权均未如愿。曹操一味压制豪门,致使其遭遇陈宫反叛,此乃兖州士族对其的一次背弃,昭示其策略之失。
曹操虽武力超群,却遭豪门士族暗地抵触。他依靠严刑峻法震慑,却也孤立无援。未能收服这些势力,成为曹操一统天下的绊脚石。归根结底,正是对豪门士族的无计可施,阻碍了他的霸业宏图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